微信二维码 顶部
院处简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院处简讯 >> 正文
航务工程学院2018年系列学术报告(四)
  审核人:

航务工程学院供稿6月7日,航务工程学院邀请了中山大学来志刚教授在教学楼111举行了一场以“海洋观测系统”为主题的学术交流讲座。莅临现场的嘉宾有广州市科协学会学术部副调研员黄有琛,海启星科协主席周总,海启星科协委员谢宏雁、林柏冬。另外,航务工程学院师生200余人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讲座。

214A5

来志刚教授从海洋科学发展的角度,介绍了海洋观测系统的演进过程。海洋观测技术是指对海洋水体及其界面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参数的观察和测量技术,包括方法和工具(仪器设备)等。海洋观测技术是人类认识和了解海洋的途径;是海洋科学创新发展的手段;是海上生产作业和军事活动的保障;是海洋环境预报、预警的依据;是国家整体海洋技术水平的体现。海洋观测是通过在各种不同的平台上搭载观测仪器设备来实施的。根据观测平台的空间分布特性,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岸基/固定平台基观测;(2)空基观测;(3)水面和水下观测;(4)集成观测系统(立体监测系统)。

71BDF

来教授追古溯今,从现代海洋观测技术经历的三次技术革命到如今的ARGO计划、海底观测网络等,为老师和同学们讲授了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分类,多方位的展示了目前我国海洋观测技术的发展现状,让大家深入了解国内海洋科学的发展。在随后的提问环节中,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热烈探讨,使同学们更透彻地明白如何发挥海洋观测技术的作用去认识利用海洋。在惊叹于海洋观测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同时,更加坚定了同学们努力学习的信念。

此次学术交流讲座为我院师生学习海洋观测知识开拓了视角,鼓舞着我们开拓创新、攀登挑战,为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积蓄力量。

 

上一条:艺术设计学院举办《办公(或展示)空间设计》公开示范课和教学研讨会
下一条:海运学院举办“航海先锋——船模DIY创新创意作品大赛”成果展暨表彰大会
关闭窗口